從小就是個熱情又好動的兒子,幼稚園就讀一所迷你的公立幼稚園,在他的眼裡,從小朋友、老師到校長都是他的好朋友,所以他每天都是興高采烈的急著要上學。但是,這一切進入小學後就改變了。

   

    原本以為由外表看來溫和的老師,應該最適合好動活潑兒子才對,但是後來發現就是因為老師脾氣好,對於一些比較「不聽話」的孩子也較難掌控,所以就用「乖寶寶」、「壞寶寶」家的圖表,貼在黑板上,由她選出的幾個「乖」的幹部執行歸類的任務,並用最輕柔的語調告訴小朋友:在壞寶寶家的小朋友是「害群之馬」。直到有一天,兒子無意間吐出自己是「害群之馬」的字眼時,我驚訝的是他哪裡學來這句負面的成語?我趕緊寫聯絡簿詢問,老師說,這只是常規教育。

 

    接下來,老師給每位家長發下一張孩子的生活評量表,上面從上課的秩序、整潔、功課……洋洋灑灑的羅列十幾個項目,不但老師評量,也要家長評分,老師的用心,家長都心知肚明,但,自此,更加深兒子對自己是「壞寶寶」的評價。上學的情緒低落,使他在學校的常規也每下愈況,來不及收書包、來不及排路隊,老師為了訓練他也從不假手幫忙,就讓他獨自一人留在教室繼續未完的課業,他總是最後一個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出校園。

 

    這樣人格「標籤」化的教育尚未停歇;有一回,當兒子已拚了最大的力氣完成所有功課,正要洗澡的時候嘆了一口很長的氣:「唉!」,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原來大家都不喜歡我。」

「你怎麼知道?」我追問著。

『今天老師上生活課的時候,從一號開始站起來,問:「喜不喜歡他?喜歡的請舉手?不喜歡的請舉手?…喜歡他什麼?不喜歡他什麼?…只有四個人喜歡我,一大堆的人都舉手說不喜歡我,不喜歡我的還說了我一大堆的壞話…你說我是不是很慘,嗚!嗚!…」』他哭了起來了。

   

    我一面安慰他,心裡也納悶著學校的常規教育,需要用這樣人格詆毀的方式來訓練小一的新生嗎?由於這個活動只進行到兒子就下課了,明天還要繼續。我決定一定要阻止這項活動,讓傷害僅止於我的兒子即可。

 

    孩子的人際互動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去經歷與學習,用「標籤法」讓孩子知道問題,並不能讓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找到解決的答案,只是徒增挫折、減損自信罷了。除了能力上的高低,心理及性格也都會有個別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嗎?華裔天才兒童「徐安廬」在讀小學時的時候,也曾因「與眾不同」而區隔在遊戲室裡,直到他的母親把他帶回家裡「在家自學」,才能把一個問題兒童教育成「天才」。並非每個「標籤化」的孩子都具有天才基因,但卻是最需要協助與教育的一群,不管是「好標籤」或是「壞標籤」,都不該由學校教育為孩子的未來貼上「標籤化」的人生。

 

    第二天,我很客氣的將兒子昨晚的情形告訴老師,並體諒老師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人際關係而設計的課程,同時轉達我對這個方式的不同見解;老師也連忙道歉表示停止後續的課程。

    

    之後,我將兒子轉介到輔導室,由專業的老師給予一對一的輔導。現在兒子已是四年級了,他的學習狀況一切如倒吃甘蔗般的甜美,「標籤」的印痕還在,但已經模糊了。

                                                                                                                                                                                                                ~此文為徵文得獎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丫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