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趣 9 

   

 

今年初夏,頂著春寒未退的身軀隻身前往花蓮,雖是應「花蓮趣」採訪任務,實際上是為久咳未癒的肺葉急需溫潤高氧的空氣而飛奔花蓮。

三天兩夜的採訪範圍擴及花蓮至鳳林,編輯以「雙鐵日記」為主軸,意味以「鐵路」與「鐵馬」為旅行主要交通導覽路線,而編輯部預定的住宿地點又是在花蓮市,先用股哥查詢了一下才發現這可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立刻模擬採訪路線與交通可達的方式;為了減省往返時間,當下決定租用摩托車(騎鐵馬鐵定鐵腿),就在花蓮火車站旁有幾家摩托車出租店,一天200~300元。親切的阿美族老闆為我挑選的一台100CC機車,這可是我第一次騎車在花蓮市區馳騁,穿梭在花蓮市的巷弄間,所到之處比以前在這裡念三年書的時間還要遠要深,連迎面的風都有年少時的味道。

 時隔數月,很多片段已經模糊了,已無法寫下完整的遊記,僅靠著原稿紀錄慢慢的回憶.........氣溫慢慢下降,我才開始懷念春天........

 

 

 

在飯店先查好了採訪路線,全程64.1公里,預計一日往返,但事與願違。

 

 

花蓮趣 103.9 光復雙鐵日記第一天  原稿

 

到光復鄉拜訪春天

 

 

 

春暖花開、萬物生動,此時正如女詩人林徽因詩裡的意境:「你是人間四月天,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四月天的春陽總會閃著淋漓的波光誘惑著、促動著意圖遠行的步履。走吧!往陽光更飽滿的地方尋春去…1-2-1

木瓜溪河床上種植花蓮西瓜,農婦們低頭將剛冒出頭的小西瓜一顆一顆的套上袋子,一望無際的瓜海,想起小時候在夏日炎炎的秀姑巒溪當澆水童工的情景,飢渴的不僅只是西瓜............

DSC07294  DSC07307

 

一個人的輕旅行,省去呼朋引伴的意見紛擾,隨興而行,不畏天候變化、交通限制,何時出發都是吉時﹝即時﹞。

選定去花蓮光復鄉,那Q彈有勁的光復糖廠冰淇淋已在口中漲滿了甜蜜的口沫,在未到光復深度單騎以前,以為只有冰淇淋是唯一戀眷,其實並不然……

 

台鐵花東線火車票非常熱門,如果搭不上「普悠瑪」、「太魯閣」,有時「自強」和「莒光」等對號列車行車時間稍長往往更足夠體驗意想不到的閒情;緩緩地瀏覽蘇花海岸絕美風光,心律隨著車軌的頻率漸次沉澱,這正好是準備進入花蓮最佳的心情。

 

 

當火車進入青山夾道的花東縱谷,號稱台灣米倉的田畝羅列於車道兩旁,綠色波滔順勢往山邊遠處零星的農莊奔去,如進入異國城邦東方瑞士,無論是晴是雨,總是如畫境般的詩意盎然,或許這並非是風光的投射,而是心境穿過千重山脈之後的怡然恬適。

DSC07629.JPG  

 

 

 

從光復車站步行到「花蓮糖廠」約莫15分鐘,「往煙囪的方向走,那裏就是糖廠」,再簡單不過的指標,無須任何導航。將行李安置在糖廠經營的的日式木屋,於是展開21夜的輕旅行。

DSC07364.JPG DSC07324.JPG DSC07384.JPG  

光復糖廠是返鄉遊子的驛站,紅豆抹茶,是我的最愛,光復糖廠的冰淇淋,Q彈的口感會讓人一試成主顧。

 

 

花蓮糖廠‧包覆著糖衣的童年記憶

 

早年台糖經營的光復糖廠周邊縱谷平原都是期約的蔗田綿延數十公里,附近的孩童大都是在蔗田裡穿梭長大,糖廠刻意保留的鐵道與老火車頭,浮光掠影中彷彿看見一群孩童從列車上扯下甘蔗躲到大樹後大啖的影像,物資匱乏的年代,甘蔗的甜蜜滋味是唯一滿足孩童永遠吃不飽的口腹。早年因砂糖生產過剩,由糖廠員工研製成支仔冰提供給員工及眷屬之後漸漸地打開了名號。民國91年後糖業停產,轉型以觀光為主業,將原已破舊的日式木屋修建為住宿旅店,加上「光復冰淇淋」已經遠近馳名,陸陸續續改良冰種的口感,口味一應俱全,尤其以Q彈有勁的冰淇淋讓人一嘗成主顧。往後,「光復糖廠」已然成為花東旅遊必須「朝聖」的冰品聖地,到「光復糖廠吃冰」是許多人童年與旅遊花東最歡樂甜美的記憶。

 DSC07328.JPG DSC07371.JPG  

糖廠園區有一棵老胭脂花樹(粉撲花),春天會開滿整樹的紅粉撲,因幾場大雨,未見其盛。

 

 

(97642) 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糖廠街19號   客服專線:(03)8704125 #200 

 

 

 

松錳休閒車出租連鎖店(03-8706698) 
         花蓮糖廠內
         100~300
/

 

 

 

 美利達 (03-8701647) 
         光復車站前方200公尺左右
          100
/

 

 

       DSC07465.JPG  

 

馬太鞍溼地輕騎遊蹤

 

 在光復糖廠租借腳踏車,通過台9線及台鐵平交道往中央山脈的方向依循路標在小徑上輕騎,沿路飽覽馬太鞍濕地原始自然風情畫,時而渾厚蛙鳴、突然驚舞的白鷺鷥,一路讓我驚喜連連。

馬太鞍「VATAAN」是當地阿美族對樹豆的稱呼,馬太鞍這一帶即以「長滿樹豆的地方」而得名。馬太鞍部落與太巴塱部落都是發源於這一大片豐饒的沼澤地,形成阿美族群聚最大的生活圈。

 

 

DSC07480.JPG    DSC07506.JPG 

「拉藍的家」其實就是「馬太鞍文史工作室」

DSC07510.JPG DSC07513.JPG  DSC07490.JPG  

     幽默風趣的「拉藍」比喻水中的生物跟地上的人類一樣有「三種階級意識」..........

 

不需要查看地圖,腳踏板自然引路來到「拉藍的家」,主人蔡義昌﹝漢名﹞遞上名片上的名字:Lalan Unak 拉藍‧吾那克,他說;「拉藍,是馬路的意思,他出生在馬路邊所以叫做『拉藍』」,依照阿美族語文法翻譯一目了然,「那」麼生動的「姓氏」!無論是阿美族語或翻成漢語都有不可言喻的妙境,更有趣的是,當走進「拉藍」成立的「馬太鞍文史工作室」他正在為一群北部來的遊客解說「馬太鞍文化」,精通漢語、閩南語、英日語及母語的奇才導覽者讓在場所有阿巴桑、阿嬤桑各個笑開懷。他以一種獨特的「阿美族式幽默感」,消遣了一向有優勢文明意識的閩客及外省族群,笑談之間不露痕跡的行銷「優秀的阿美文化」,聽得入神,在場的遊客幾乎忘了應該要親身前往濕地實際體驗撈魚之樂,竟忘情於「拉藍」的現場演說遲遲不想離開。

 

DSC07555.JPG  

阿美族獨特的祖傳捕魚法「Palakaw」巴拉告

 

 

拉藍解說阿美族獨特的祖傳捕魚法「Palakaw」巴拉告:「我們的祖先很有智慧,他們用中空的大竹子、筆筒樹枝等天然材料,作出一個三層結構房子,放進水池裡,讓魚蝦棲息繁殖。」

「我們的祖先知道萬物都有階級意識,最下面一層是「沒穿衣服的魚」,像鱔魚、土虱,第二層住的是「不是魚」的魚,像蝦子、螃蟹,最上面一層高級住宅住的是「有穿衣服的魚」,有鱗片的魚……………。」這樣的生物課幾無冷場,拉藍的解說像一場綜藝節目。接下來的捕魚活動,大家儼然已是經驗豐富的獵魚高手,幾個孩子盡情的在水塘裡打撈自己的晚餐,玩得不亦樂乎。

 

不得不說:「『拉藍』是馬太鞍溼地不得不看的一片風景」。

 

 

附註:參觀「拉藍的家」其實是要收費的,我因跟隨著一群參訪團混跡其中許久才察覺,經訪問拉藍時才知道,但拉藍說他們大部分接受團體報名,就當我是跟團來的,他說;他們酌收的場地費是為幫助弱勢的原住民孩子教育及生活技能的訓練,並傳承阿美族的木雕文化,也附設經營民宿、餐廳能讓遊客盡情的在遊樂中認識豐富的阿美族文化。

 

 

 

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拉藍的家)
電話:03-8700015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42巷15號 (大約於台9線250K西側轉入)

 

 

 DSC07533.JPG  DSC07536.JPG DSC07553.JPG  

 

 

捕魚溪緊鄰著就是「欣綠農園」,跨越溪上的木棧橋屋,農舍棚子裡已經升火烹煮著竹筒野菜魚湯。馬太鞍溼地猶如得天獨厚的天然大冰箱,野生的吳郭魚、新鮮的野菜,隨時都能料理一桌豐美的風味餐,欣綠農園以「野菜料理」聞名。由於食材現採現煮,不用太多佐料,天然入味的口感,想起兒時放學後飢腸轆轆翻開餐桌上的菜罩裡媽媽剛剛煮好的野菜味道。

 

晚餐後,喝杯公主咖啡,今晚不怕無眠,遠處有夜鷺開始鳴唱晚安曲,但天色未暗,回程仍見到蓮花池裡的魚正跳躍著嬉戲,蛙類合唱此起彼落地跟著腳踏車的節拍,而睡蓮已輕闔上了眼準備入夢了。

 

濕地的晚風清涼,心神暢快,久久忘了看手機,所以不知道正確的時間,只能約莫的感覺是向晚時分………:;

 

 

 

欣綠農園‧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60號;電話:03-8701861

 

 

後記:看似悠閒的遊記其實是氣喘吁吁地趕場,第一天我只能趕完兩個行程,為了第二天的「太巴塱」採訪,我趁著天黑前先去探路,當我騎車奔馳在田間的小徑上,兩旁蛙鳴四起,天色漸漸灰暗,我只好向一位收工返家的農夫問路,老農告訴我:那裏已經「很暗」了,你一個女生很危險。」於是,我調頭先返回飯店,又騎了1.5小時,打破了我自學會摩托車以來騎最遠的距離。

DSC07652.JPG  

 

回程騎在的193線道豐坪路上,風聞一陣鼓譟聲,循聲停車查看,哇!! 原來是數以萬計的鴨子在合唱,甚為壯觀,此時正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以上採訪內容節錄刊登於「花蓮趣」(花蓮縣政府刊物)第9期

 

《待續》

 

 

 

 

 

 

                                          

 

arrow
arrow

    丫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