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沉澱了幾天《賽》片的餘韻,內心的交戰仍然激烈。文明與原始的衝擊,反覆思辨著,電影的海報標示著觸目的大字:「如果文明是要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看見野蠻的驕傲。」這不是莫那.魯道說出來的語彙,應是魏導試圖解讀賽德克族人「真正的人可以失去身體,也一定要贏得靈魂」的堅決信念。

 

下集幾乎全部都以肅殺的鏡頭呈現,當然戰爭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我只祈求不要過於血腥,還好,還在我可忍受的範圍,導演的手法著重於展現肅殺者的憤怒與瘋狂,像無情的風暴一樣,無人能倖免。這種「必死」戰鬥的確使調令前來主導日軍作戰的鐮田將軍寒慄與敬畏:「為何我會在這裡見到我們已經遺失百年的武士精神?」莫那‧魯道之所以明知有滅族的危險仍不顧一切放手一搏,那是因為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可以回到彩虹橋祖靈的獵場,也就是說他們相信永生,當他們的現世生存的獵場、圖騰、尊嚴都漸漸的被消滅了,他們留下來只剩無靈魂的形體屈辱苟活,不如光榮的赴死。

 

因為這是一個歷史事件,大家都知道其結局如何,我不再逐一陳述劇情。戲院裡已經將賽德克族人英勇無畏展現得淋漓盡致,完全看不出這些演員多數都是第一次參加拍攝,在山裡戰鬥的難度及拍攝的技巧都應該非常艱巨。我除了對那「豔紅」的櫻花和劇尾莫那帶領族人重返彩虹橋的七彩雲霓覺得有些做作之外,以我看電影的方向以重劇情輕技巧的觀點我無暇去挑剔這部片的枝微末節了。

 

在我尚未看這部電影前,曾經在網路看見有些網友發表的心得將此片視為有「政治」意圖的影片,所以,我也聚焦在這一點上去仔細的尋找影片裡所謂的「意圖」何在?莫非我的那一條偵測「意識形態」的神經已經疲乏了,終究沒感覺到「意圖」存在哪一段對話、場景....?如果硬要扣上「政治」的帽子那應該是「抗日」了,那「抗日」為什麼與「政治意圖」有關聯呢?也許是台灣這塊土地經過了多個統治主體連番播入「國族主義」的種子,相繼結成各式各樣的果子懸掛在這婆娑之島上,有各種顏色爭豔的表現。但是,從影片中我僅看出「抗日」是「霧社事件」的主要訴求,而沒有「顛覆」、「收復」的意圖,賽德克人對「國族」沒有概念,只對「失去祖靈的圖騰」有著強烈危機感本能的反擊,就如上集剛開始的時候,少年莫那射殺一隻山豬,山豬憤怒轉頭向莫那狂奔衝撞,那僅是動物的本性。魏導在處理日人欺壓的事實已做了「淡化」的處理,從很多細節中可看出端倪,只是難免還是會讓某些政治神經敏感的觀眾把「霧社事件」單純的「抗日」行動與後來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爭做成聯結,而本質上,賽德克人「抗日」與國民政府以致於現今中國政府的「仇日」情結完全牛頭對不上馬嘴,如果他們有這樣的意圖,早該跟當時仍在大陸上剛剛完成北伐正準備全面「抗日」的蔣中正合縱串連,那「八年抗戰」或許就不用打這麼久了。而國民政府來台後為消弭台灣親日情緒而將「霧社事件」以「抗日」的英勇事蹟加以表彰也是一種宣傳的手法,這些都不是賽德克人願意戴的帽子啊!雖然仍然還是會有許多政治的歸類與聯想,關於這一方面,魏導早先在他參加威尼斯影展時曾對媒體說明過:「藝文的力量大過政治,且可擴及全世界。有些思想是管不住的,就讓它開花、綻放!」並說:「我們做藝文的,是沒有線條的,誰在地上畫線,我會叫他把它擦掉!」我想這應該很清楚表達我們要用甚麼調性來觀賞這部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原住民的英雄史詩了。

 

「霧社事件」已經沉寂了81年,如今再翻攪起這個歷史的風雲,重新讓世人思維人類自從開啟「文明」的閘門之後,如猛獸般不停的在這個地球上四處掠奪佔領,所到之處,開山闢土、砍伐燒殺,藉由「文明」工具日新月異,其對「原始」與「自然」的攻略更野蠻更無情,到今天,地球上「非文明」的版圖已漸漸被蠶食,如果說因為人類越懂得如何使用傳媒、科技、手段進行文明的布局,而使「非文明」的守護者不再據有抗爭的勇氣與能力,那81年前的這一場賽德克人為他們信仰的獵場誓死而戰,應該也是這地球上抵抗「文明」最後一場戰役了。

 

「文明」不好嗎?如果國父沒有推翻「閉關自守」的滿清政府,那麼,中國和台灣怎有可能有現在的繁華與榮景;如果日本沒有經過「明治維新」,那東亞之龍也不會有他的地位。「原始」與「蠻荒」都是人類自然演化過程中的犧牲品,他們都為「文明」而獻祭了。而當所有人都不再抵抗了,恣意無限制的擴張版圖,大自然也會使出他最後的反撲來制衡,風災、山崩、地震、海嘯………讓人類掠奪去的也全數歸還。

 ,

在這天地之間,「文明」何嘗有權力可以叫「野蠻」卑躬屈膝。

這樣的爭奪,到現在即便已無實質的獵場可供人類獵殺撈捕,而以「文明」開展出來的獵場生態更以「殺人不見血」的野蠻行徑馳騁於我們現在賴以維生的「市場」,沒有血光的爭戰,還在持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丫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